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

时间:     次点击     本站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 

     从史前兴隆洼文化时期出土的玉玦、玉斧、 玉锛等玉器看(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中国玉器的发展已延续了八千多年。这八千多年的发展进 程大致可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演变期、发展 期、兴盛期、鼎盛期等六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孕育期 


    中国玉器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高潮以北方红 山文化(东北西南部)和南方良渚文化(太湖流 域)为代表。 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 现了玉器的萌芽,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 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分布范围包括东北 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 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 老哈河、大凌河上游,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 一。 红山文化已出土玉器近百件,多为动物造型 装饰品,如C形玉雕龙、玉猪龙、玉龟、马蹄形 管状玉器等。其时玉器都有“通灵之意”,即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

    红山文化玉器雕 琢方法多为圆雕,造型浑厚、凝重,既概括洗炼 又富有神韵,造型生动、拙朴、豪放,丝毫没有 拘谨、呆板之气。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 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距今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以玉器闻名于世的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 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地区则在钱塘 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

    良渚人一方面将玉器作为礼器,用于各种礼 仪制度,拥有大量精美玉器就象征着至高权力。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图案。如 果以原始宗教与艺术的眼光来看,神人兽面纹的 含义或许是这样一幅图画:圆眼宽鼻的神人(或 巫)骑上张开獠牙的猛兽,上天周游,贯通天 地,与神灵往来,以通达天机。另一方面,良渚人也将其作为通天的法器,用来沟通天地,祭祀神祇或祖先。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逐渐解 体,出现贫富分化,产生了集宗教与政治权力于 一身的特权阶级—巫。成书于战国至汉代、主要记载吴越地方史的《越绝书》说:“夫玉亦神物也。”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图1)

红⼭⽂化赛沁塔拉⽟龙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图2)

⼭东龙⼭⽂化⽟冠饰

    长达六千多年孕育的玉器,是在精气、神灵、巫术等原始宗教气氛笼罩下成长的,先民以玉为“神物”,视玉为山川之精灵,崇玉、祭 玉的观念与活动业已形成,且多带有神秘色 彩。在艺术上除模仿生产工具造型之外,主观 理念的影响甚强,以夸张、示意的手法碾磨了大量为巩固神权和世俗统治的玉器,形成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第一个高峰。


夏商西周-成长期 

    围绕中原的山东龙山玉文化、陶寺玉文化、 陕西龙山玉文化、石家河玉文化以及齐家玉文 化,为中华文明的诞生铺下了一块奠基石,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古玉文化亦进入了一个 成长时期。 夏、商至西周约千余年(公元前21世纪-公 元前771年),此一时期玉器的艺术手法为象征主 义,夸张双眼以突出其神采,动态或立或跪均合程式,形成了统一的时代风格。玉材仍取之各地,同时和阗玉增多,事实上和阗玉已成为“王室玉”主要玉材。

    商周两代的玉器,大都是王者的象征,有等级化和礼仪化的特点。殷墟(今河南安阳)妇好 墓出土的755件玉器是商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分为 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 杂器等七类,包括腰佩宽柄器玉人、方头玉蟠 龙、玉凤、玉簋等具有明显殷商风格的玉器,还 有带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璧、玉琮,带有红山文 化特征的玉龙、玉玦。妇好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 中的一位,生前多次率军出征,讨伐不服从殷商的方国,同时也是一名祭司,受命主持祭天、祭 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可见妇好在祭祀和征 战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玉器。

    周朝继承商朝对玉的崇拜。周武王灭商时, 俘获的战利品中有数以万计的玉器。同时,殷商的一些技艺精湛的玉工也被俘虏,为周朝贵族制作玉器。《周礼》载,周朝设置了掌管各种手工业生产的部门,称“百工”,百工之下有专门从 事玉器生产的“玉人”。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在礼制中有一套用玉的规定,玉器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名称繁多,如《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 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六种玉 器合称为“六瑞”,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周朝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的玉器等级也不同。《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夏、商、周三代玉器虽然都受到象征主义的 控制,但还是各有不同。夏代出土的最精的一件 玉器为柄形器,有浓郁的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商代“王室玉”发现较多,其平面器采用对 称规律,朴茂凝重,肖生玉多取正面,(肖生玉 一般泛指动物性玉雕,而非仅指十二生肖玉,表 现手法从反映动物的特性、习性,到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吉祥寓意。)以“臣字眼” 为特征,细部多用双勾云雷纹以突出其装饰性 趣味。西周玉器受“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 故,玉不去身”社会思潮影响,玉佩非常发 达。玉佩以玉璜(圆弧形玉器)为主,所用之玉多为片状小件,用粗细两种阴线对衬的手法 装饰图案,给人以清新、简洁的艺术感受。


春秋战国-演变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至秦始皇 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共历549年,史家称为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时期。此时王室式微、群 雄峰起,诸侯争霸,战火频仍,各诸侯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铁器也正出现于此时,并很快普及到各地,用铁制造兵器和工具。不久,铁也用在铊机上,以铁铊换下青铜铊,提高了碾玉的效率。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器发生变化,以小件为主,装饰细密化,多作隐起处理,艺术手法仍是象征主义。如玉人头饰, 高3.8厘米,宽2.5 厘米,最厚1.8厘米,出土于河 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头戴垂角帽, 大圆眼珠,大鼻头,口张微笑,耳戴环,颈甚长,比例准确,面相自然,笑容可掬,富有人情味,跟严肃的妇好墓出土人像相比,与现实生活贴近了重要的一大步。从目前发掘的文物来看, 这一时期的玉器集中出土于中原、关中和江淮一 带。中原玉器在春秋早期与西周风格相近,到了春秋中晚期后玉器纹饰由简变繁,双沟和隐起的涡纹大量流行。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尤其晚期,玉器在艺术上发生重要变化,玉器装饰上出现了现实主义的萌芽。如果将中国古玉划分 为工艺美术和造型艺术两大阶段,其起点是春秋 战国,其分水岭是秦汉。 战国时期以璧、璜、环为主体的组佩最为常见。关中的秦玉多为礼器,纹饰华丽,器形规整,富有云雷纹的特征。江淮的楚玉大多是饰物,造型优美,雕琢精良,风格自成一家。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图3)

⾂字眼⽟佩

秦汉六朝-发展期 

    萌芽于战国玉器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至 秦、西汉有了巨大发展,完成了以气韵生动为特点的玉雕艺术品的创作。它的盛期大约200余年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汉成帝公元前7年)。

    秦代玉器目前尚未发现典型的作品,但从零星的玉器残件判断,它在体量上远不能与秦武士陶俑相较量,但其艺术含量则堪与秦俑相媲美。 

    汉代玉器承上启下,既继承了先秦以来精益求精的治玉思想,又独辟蹊径,灿烂独特,呈现出大气磅礴、豪迈壮阔的时代风貌,构筑起中国玉器史上一座光辉灿烂的丰碑,成为我国玉器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高峰。 

    汉代玉器大致可归纳为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丧葬用玉、陈设和日常用玉四大类。礼仪用玉主要包括玉璧、玉圭等;装饰用玉主要是指佩玉,包括璧、璜、扈等串珠组成的玉组佩,还有心形玉佩、玉舞人佩、玉簪、玉带钩、玉剑饰, 以及挂在腰带上的玉印和玉刚卯等;丧葬用玉主 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面饰等随葬 玉器;陈设和日常用玉则包括高足杯、奁、卮、 洗、枕、屏风、奔马、辟邪等。 

    汉人重玉,一方面是“君子贵玉”的儒家思想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羽化生仙的美好祈求造成厚葬之风盛行。王公贵族生前玉不离身,死后有大量珍贵玉器随葬。汉代帝王以为殓葬玉可保尸骨不朽,其蝉和豚玉质优越,作工简练,寥寥数刀便勾勒出蝉和豚的形象,其神态栩栩如生,称‘汉八刀’。最著名的当属玉衣,还有玉九窍塞、玉琀、玉握和玉面饰等。上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考古队在墓主的尸身位置,发现了许多分散的小玉片,经复原后竟是一件金 缕玉衣。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 兄长。汉末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认祖归宗,就是以这位中山靖王为祖先。

    铁器在玉器制作过程中的应用,丰富了玉器技艺和技法,镂雕、透雕、圆雕和高浮雕的运用更为普遍,玉工的艺术创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出现了更具张扬个性的玉器艺术表现形式。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 年),是战乱与安定并存的时期,佛教传入,百姓皈依,大兴造像,秦汉现实主义玉雕艺术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 


隋唐宋辽金-繁盛期 

    隋唐(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中世纪统一的大帝国,在秦汉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玉文化和玉器艺术非常繁荣的局面,艺术上注意内心精神的刻画,以突出神似为己任,而又区别于汉,还出现了具有浓郁雕塑韵味的玉器,重体量、重骨法的玉器比比皆是,佛教进一步与传统的玉文化融合。于阗国玉器工艺高度发达,在艺术上、形式上都非同凡响,经常向唐帝国进贡玉团和玉器。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名将李靖带兵南下,大破萧铣,平定荆襄。唐高祖李渊除了给李靖升职加薪,还赐其于阗玉带。于阗是唐代西域 的一个小国,领地包括今和田等市,“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制玉水平发达,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进贡玉器。唐高祖赐于李靖的玉带是一种 以玉为带饰的腰带,由玉带扣、玉带銙、玉带环、玉尾(腰带末端的玉饰)等组成。于阗玉器从西域传来后,得到中原贵族的喜爱。因而此种玉带在唐代的王公大臣墓中多有出土。

    五代时,前蜀的王建也找人为自己制作了一 条仿照唐朝皇帝用的玉带,死后带着下葬,后考古发掘王建墓时被发现。这条玉带的玉銙和尾均刻有奔龙形象,龙姿矫健,颇具大唐气象,玉尾背面刻有铭文,记载了制作玉带的缘由。

    唐宋时期,玉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得以重焕新生,但其神圣化思想比以前大大减弱。世人看重玉的美德,更重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除玉带外,唐代玉器中还有玉杯、玉钗、玉戒以及各种玉佩等生活用品。玉器纹饰受大唐开放风气影响,出现了胡人乐舞、花鸟纹饰、佛教飞天等新题材。

    宋代(公元960-1279年)玉器在继承唐代重体量、重神似的玉雕艺术基础上又有了前进。 在宋代画院影响下的宫廷玉器多重画理和三远法,比例适当,出现了形神兼备的玉器艺术。如 果说唐代玉器是雕塑性的,那么宋代玉器则是绘 画性的。 

    两宋时期,汴梁“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 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临安城“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手工业作坊有 “碾玉作”专门制作玉器。两宋的玉器与唐代玉 器一样,日常生活用玉增多,有玉冠、玉带、玉佩、玉印等文物出土。这些玉器充满了生活气 息,其中有一个常见的题材,就是玉雕婴童,尤其是手执荷叶或荷花的儿童。《东京梦华录》 载,每年七夕前后,“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图4)

西汉南越王墓出⼟⽟组佩



    辽、金先后与宋并立,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割据东北的地方王国(公元916-1125年),向唐朝纳贡称臣,接受唐、五代礼制、文化,创造了具有契丹风格的玉器艺术;金代统治者为女真完颜部,于1115年反辽建立金国,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女真民族意识和描绘边疆生活的玉雕作品。 辽、金的玉器中带有游牧民族的北国风情。图案多以河湖水禽和山林虎鹿为题材,表现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田猎生活,后世形象地将这两种题材的玉器,分别称为“春水玉”与“秋山玉”。

    13世纪,蒙古人强势崛起,灭金、宋,建立元朝。蒙古人也是靠狩猎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 与契丹、女真有相似的审美,在制玉工艺上继承 辽金“春水”“秋山”玉的传统。但是,蒙古贵族从蓝天白云的辽阔大草原骑马南下,还崇尚一 个“大”。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玉瓮亭的渎山大 玉海,就是元代的玉器。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重达 3500千克的黑玉酒瓮,制于元世祖至元二年 (1265年),因器体庞大,纹饰为波涛与海兽相间的海中景象。大玉海辗转几百年,于乾隆十年 (1745年)被发现后置于北京团城的承光殿内,为此乾隆皇帝还题写了三首七言诗及自加的注释。


元明清-鼎盛期

    元、明、清三代(1271-1911年)都是定 都北京的统一王朝。元朝玉器艺术仍在形神兼备的创作道路上前进,但作工上较为粗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最辉煌的时代,在传世数量、品种类型、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明初玉器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明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晚明前期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晚明时期苏州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一时期作玉、 仿古玉及文人用玉交错发展的形势。但是晚明玉器商品生产盛行,粗制滥造成风,产生了狂放无法、 随意碾琢的扭曲现象。 

    清代玉器仍沿袭明代中晚期的拟古主义道路,作工上力求工整精致,艺术上、产量上达到新的历史高峰,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成为我国玉器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高峰。 

    清顺治、康熙年间逐渐改变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初步出现了繁荣景象。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次年新疆即开始贡玉,为皇家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乾隆帝喜爱古玉和时作玉,他从苏州召募名工充实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和如意馆,又向苏州、扬 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凤阳、九江等八处 摊派玉器活计。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分为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九类。

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图5)

“春⽔⽟”(辽⾦)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 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 玉极少。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 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 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 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 “秋山行旅图”玉山即其代表作。宫廷玉器集苏扬之大成,时作玉华丽典雅,仿古玉敦厚淳朴, 成为清玉之楷模。 此外清代各个时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顺治、康熙年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玉器行业也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但宫廷用玉仍不乏 精品。雍正朝经济复苏,手工业大为发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庆年间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品类齐全,用途更加广泛。 乾隆时期所称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 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乾隆曾命工匠仿制,其风格波及北京、苏 州、扬州等玉肆。新疆维吾尔族玉器特色鲜明,虽属阿拉伯风格,但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 叶尔羌玉工还仿制过宫廷玉器笔砚匣,嵌明代镂 空铭文玉带板以作装饰。 嘉庆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贡减半,道光元年(1821)时完全停止玉贡。道咸间战端又起,内忧外患,国家经济严重受挫,宫廷玉器日渐衰 落。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经济衰退而逐渐衰落。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战火遍布两江,苏、扬两地正好处 在战争中心地带,所受祸害可想而知。 清代晚期遭受外侮侵略,国力衰竭,玉器 艺术一落千丈。1911 年清帝逊位,清代玉器艺术也随之而告终。



上一篇 苏郡工巧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苏作玉器概

下一篇 我眼中的玉雕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