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活动对象:

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2020/11/29-2020/11/29

活动状态:活动已结束

活动已结束



  人物简介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艺》杂志执行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与民间文化,工艺美术与古代造物思想,手工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7年3月12日,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报告。报告开篇明确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1.

>>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意义<<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2) 

剪纸大师张永寿在指导学生


什么是手工艺?手工技艺是人类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造物活动。它的本质是创造,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也是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历史的原发性;二是文化的地域性;三是技艺的传承性;四是创造的群体性;五是制作的手工性。

 

传统工艺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存在形态:一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传统工艺;二是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工艺,如工艺美术;三是院校和社会专业艺术家创作的现代手工艺术品;四是活跃的群众文化生活。由此形成了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的四种形态,这是四项不同的工作与任务,它们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3)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4)

 

左:张永寿剪纸百菊图·绿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传统工艺,从目前保护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大致有五种方式:一是抢救性的方式,二是恢复性的方式,三是生产性的方式,四是记录性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第五种方式,即传承性保护方式。有一些要使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相当一批可以实现生产性保护,来做一些东西,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与生活需要。但是这些东西要保持它原有的文化底蕴与特性,能够促进保护,而不是失去它原来的风采和真实性。

 

我们当前对中国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认识得还不是很透彻,还很浅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中特别指出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要掌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活水源头,作为学习与创作的源泉,一定要慎重对待。

在群众文化生活中,传统工艺可以搞体验性的学习,如剪纸、刺绣、编织、陶艺等,也要做好服务,增加它的群众基础,这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手的创造性在削弱,情感的表达方式也简单了,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手的创造体现了人是创造的主体,人是工具的主人;人们在用手的创造过程中,享受了创造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如果现代生活与现代化进程以人的手的退化和情感的淡漠为代价那将是人类的悲剧。

 

 

2.

>>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的传统工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中华族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民间智慧。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理解与认识传统手工艺,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的学理与法理基础。

 

中国的传统工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与创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与认识传统手工艺,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将手工技艺传承引入高校设计教学,对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5) 

湘西凤凰古城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首先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民间工匠的创造表现了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6) 

湘西凤凰县的吊脚楼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7) 

湘西凤凰县的吊脚楼之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11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多样性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3.

>>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我想以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刺绣针法中所体现的灵巧与智慧为例,说明刺绣针法的意义亦即技与艺的关系艺与道的关系

 

一部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就是刺绣针法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是刺绣针法的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国刺绣艺术的辉煌。研究刺绣艺术史离不开对刺绣针法的研究,这可以说是刺绣针法的第一个意义。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8) 

乘云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刺绣艺术从古至今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其基础和根本也离不开刺绣针法的不断创新与灵活运用,这可以说是刺绣针法的第二个意义。中国刺绣艺术地域特色和刺绣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同地区人们对刺绣针法的创新与独到运用,使不同地区的刺绣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各自的艺术风采。这可以说是刺绣针法的第三个意义。刺绣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所要保护的就是刺绣艺术的核心技艺及其传承,而刺绣艺术的技艺就是绣法和针法。保护离不开对刺绣针法的深入研究与发掘,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刺绣针法的传承与创新。这可以说是刺绣针法的第四个意义。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9) 

崇祯顾绣宋元明迹册花溪渔隐

 

锦绣中华,衣被天下。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绣品的纹样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历代的刺绣艺术和绚丽多姿的刺绣纹样,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刺绣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女红最初写作女工,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刺绣是中国女红中最突出的一种。

 

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中国河南发现过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了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陕西宝鸡的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年)墓出土有一件染过色的丝绸残痕,黄丝线绣出的纹样采用的是辫子绣针法,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当时刺绣技巧的熟练。这种刺绣方法至今还在采用,而且纹样上还有以黄、褐、棕、红四色绘的彩绘。绣与画相结合的方法在当时尚属于刺绣的初创阶段。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人们便把丝织品的二字连称,以形容美好的事物。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 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0) 

丁佩《绣谱》书影

 

丁佩《 绣谱》为清代女刺绣工艺家丁佩撰。丁佩,字步珊,云间即今上海松江人,曾寓居无锡,是著名苏绣艺人,绣艺高超。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绣谱》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该书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工程、论品六章。书中提出了刺绣能、巧、妙、神的审美原则,总结了刺绣齐、光、直、匀、薄、顺、密等的技艺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1) 

沈寿雪宧绣谱书影

 

雪宧绣谱为沈寿口述,张謇笔录整理而成,南通翰墨林书局刊印,民国八年(1919年)问世。《雪宧绣谱》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透通共八节。其中以针法为重点。沈寿将苏绣针法系统地分成18种,即齐针、抢针(正抢、反抢)、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入针、羼针、接针、绕针、刺针、扯针、施针、旋针、散整针、打子针等,并简述每种针法的线条组织形式及针法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该书是沈寿毕生刺绣经验的总结。沈寿(1874—1921年)初名雪芝,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6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

 

张謇(公元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2) 

天仙送子枕顶(山西)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发明创作,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了解它、不认识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能漠视它或轻视它。时代在前进,过去的创造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其创造的本质、其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依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手工艺中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创作法度,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人文讲究,独运匠心、宛若天成的艺术创意,是它无法被现代生产方式与技术形式所取代的卓越文化价值。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3) 

雷公山苗女的盛装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内涵,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加深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传承,实现艺术的创新大致有三个层面,或者说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形式的借鉴,即在创作过程中,将传统手工艺的图案纹样或造型经过提炼,作为一种创作素材运用到当代艺术实践中去,使现代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创意产品更具有民族性特征;

二、营养的吸收,将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宝藏和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为自己的艺术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基因的承传,即民族与文化的基因在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得到全面体现与继承,进而使自己的艺术创新达到一种自由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4) 

察哈尔妇女盛装(内蒙古自治区)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5) 

龙袍刺绣细部

 

毛泽东主席曾在一九五六年关于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讲话中讲到:手工业的各行各业都是做好事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有。还有工艺美术品,什么景泰蓝,什么葡萄常五处女的葡萄…… 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摘自《毛泽东文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 )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6) 

现代刺绣时装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7) 

现代刺绣服饰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18) 

现代刺绣服饰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像一条河从远古走到今天,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与情怀,每一个细小的物品都传递着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断,民族的文化是传统工艺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和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上一篇 工艺美术大讲堂进校园,推进校企产学研融合

下一篇 守正创新 融合共生——2021中国(苏州